為了讓大米擁有一副好皮囊,能輕松吸引到消費者的青睞,許多大米加工企業,會加重大米的拋光工序,從正常的一次、兩次拋光,變成三次、四次的過度拋光,從而達到“白、亮、透”的目的。很多人喜歡根據大米的白度來購買大米,認為大米越白,營養就越豐富。事實上這種觀點并不科學。下面就由湖北蝦稻生態米廠家為你解答。
稻殼剝皮后,米飯的營養才被稱為糙米。由于加工工藝簡單,糙米營養損失少,但口感粗糙。糙米被碾米機碾去表面的糙米皮。隨著碾米次數的增加,米色會越來越白。碾米后,由有關設備將米挑出,重新碾磨拋光。這種“精制”的白米,在色澤上,確實比原來的糙米“白嫩”得多。
一、米越亮越好
大米越亮越亮,可能越拋光或加工過度。水稻中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水稻的外層。過度加工或拋光會損害大米的營養。
二、米飯越香越好
大米的香味取決于大米的品種。有的大米有香味,有的大米沒有香味。越香,越有可能是有香味的老米。普通的香米是淡淡的香味。生產日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,它直接反映了大米是新的還是舊的。因此遇到袋裝大米時,一定要查看生產日期,看是否過期或接近到期日。當然生產日期也可能是假的。一般來說涉嫌造假的有污點、殘缺等。因此食物越好吃,越有營養。同樣米越白不是越好。
大米營養嚴重流失
大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谷類食物,其成分由外到里可分為谷皮、糊粉層、谷胚、胚乳,每個部分的營養成分各不相同,如谷皮含纖維素、礦物質...糊粉層含蛋白質、B族維生素...谷胚含B族維生素、維生素E...胚乳主要成分則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質。
其實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,越靠近稻谷表皮的部分營養更甚,也就是說,拋光得越得勁,營養物質流失越多,大米食味值降低,其實,大米的食味值隨著大米加工精度的提高而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。
實際上適度精加工,即可保證大米的口感,然而過度精加工大米則會變差,因其內部的組織已經遭到破壞,這種大米在淘洗或蒸煮時,容易出現淀粉溶出,且持水性下降的狀態,故會出現越拋光口感越差的現象。
糧食過度浪費
大米的過度加工,帶來的不僅僅是營養的流失以及食味值的下降,更是糧食資源的浪費,加工精度越高,出米率則越低,每多一道拋光工序,就有多一些糧食遭到浪費。